姓陈还 是姓蔡 ?台新行政机构“启程”饱受争议******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立非】蔡英文1月27日召开记者会,正式宣布将由前副手陈建仁接替苏贞昌担任“行政院长”,预计1月31日上任 。随着新“内阁”成员名单逐渐浮出水面 ,屡有争议言行的多人被爆留任 ,岛内民众对新“行政院”完全不抱期待 。
“贱人(建仁)就 是矫情”
台湾《中国时报》1月28日介绍了陈建仁,称他是岛内知名的流行病学专家,2021年年底低调加入民进党,被视为民进党政治布局 的“最佳活棋”,而且他对上很尊重 、听话, 是可以替上级涂脂抹粉的人 。虽然他在“组阁”问题上得到绿营的吹捧 ,但来自学界 的专业人士则认为 ,陈建仁曾被爆出挂名论文事件涉嫌抄袭 ,新冠疫情期间更 是盲目护航高端疫苗 。
早在2020年初 ,陈建仁就不断声称“与病毒共存” ,但直到2022年蔡当局定调“新台湾模式”上路后 ,本地确诊人数大幅增加 ,这才发现台湾根本没准备好,陈建仁却不必负责任,只甩锅给地方政府。2022年4月,岛内确诊病例急速增加 ,地方政府措手不及,陈建仁反呛时任台北市长柯文哲“不懂流行病学就回去好好读书”,还在脸书上分享自己是医学科学家排名第一 的截图,摆出高高在上 的学者姿态。后来疫情恶化 ,台防疫指挥中心也不得不宣布“快筛阳性视同确诊”措施上路,形同打脸陈建仁。此外,陈建仁曾公开力挺台湾自产高端疫苗,不仅亲自参与临床试验,还高调背书称“没有副作用” ,结果他被爆打 的 是安慰剂,让岛内民众傻眼。舆论称 ,他未来出任“行政院长”后施政表现令人忧心 。
而陈建仁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据中时电子报28日报道,陈建仁27日在记者会上致辞时称 ,他的确对接任“行政院长”有相当的犹豫 ,除了必须放下手上繁重的学术研究工作 ,还担心无法挑起重担。结果大批网友不仅质疑他 是放不下“中研院” 的高薪,而且纷纷引用《后宫·甄嬛传》华妃的金句留言:“贱人(建仁)就 是矫情!”
只见酬庸和民进党派系平衡
27日和28日,陈建仁公布了两波“阁员”名单,因把岛内大停电归咎于各种小动物“捣乱”而饱受争议的“经济部长”王美花留任,民进党“立委”管碧玲出任“海洋委员会主委”,高雄市副市长史哲接任“文化部长”。2018年高雄市长一战,民进党候选人陈其迈败给国民党 的韩国瑜 ,随后绿营组织所谓的民间团体“Wecare高雄”发动罢韩,总舵手正是史哲。高雄市国民党议员批评说 ,史哲 的态度高高在上 ,眼睛长在头上,时常不把议员放在眼里,因此多次在议会被议员赶出议事厅 。
台媒28日还披露 ,现任“外交部长”吴钊燮很可能留任 ,台北驻美代表萧美琴大概率留在华盛顿。“国防部长”邱国正、“国安会秘书长”顾立雄及陆委会主委邱太三均规划留任 。一度请辞 的“卫生福利部部长”薛瑞元和因“班班有石斑”未兑现遭群嘲 的“农委会主委”陈吉仲在蔡英文强力慰留下,也都留任 。
国民党“立委”王鸿薇28日质疑称,薛瑞元屡次爆出政治争议 ,陈吉仲则对大陆禁台农渔产品束手无策,现在却获留任 ,难道陈建仁觉得两人表现适任 ?“立委”李贵敏称,新“内阁”名单了无新意 、冷饭热炒 ,只见酬庸和民进党内派系恐怖平衡 ,看不到检讨、改进、用人唯才与开创新局 的企图,反像一部民进党派系共治的中古拼装车,一个匆匆上路只想拖时间的过渡 、败战处理“内阁”。国民党副发言人陈晖28日说 ,陈建仁2007年任“国科会主委”时 ,曾因挂名国际期刊论文有抄袭争议请辞;去年12月准“行政院副院长”郑文灿也被台大认证硕士论文抄袭 ,如今由他们执掌“行政院” ,完全忽视民众对于论文抄袭的不满 ,民进党不演了?
民众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邱臣远28日也在脸书称 ,从这次人事安排可以看出 ,这是属于蔡英文个人意志 的代理人“内阁”,完全是过渡性质,也可以说是民进党派系平衡下的妥协名单,是蔡英文避免提前跛脚 、并且要适度制衡民进党主席赖清德的安排,政治因素多于专业考虑,实在令人堪忧 。民众党发表 的声明直言,“走了傲慢,来了护航 ,民进党没人了吗?……人民期待内阁改组能带来新气象 ,然而继位者却又这么不堪检验、劣迹斑斑,令人失望” 。
姓陈还 是姓蔡?
28日 ,一份最新网络民调显示,对于陈建仁接任“行政院长” ,有92%的民众认为“不相信他会做得很好”。雅虎奇摩网站 的网络民调显示,43.7% 的民众“完全不赞成陈建仁接任行政院长”,12.2% 的受访民众“不太赞成” 。
资深媒体人高源流28日撰文称 ,蔡英文27日对陈建仁提出“四大期许” ,包括阶段性盘整防疫措施 、社会体系总检讨 、持续提升台湾基础建设以及持续推动六大核心关键产业 ,但就是没有最关键 的“避战”,而当前岛内民众对蔡英文当局最重要 的期许就是谨慎处理台美关系,不要做任何挑衅对岸的动作 ,避免台湾卷入战争,“而且也只有在避战之后 ,才有蔡英文四个期许 的可能” 。
台媒普遍认为,蔡英文 、赖清德和陈建仁将形成“新三角恐怖平衡” 。《中国时报》28日称,台当局“内阁”改组反映了四件事 :一是蔡英文向外界证明自己没有跛脚;二是弱势“行政院长”只能听令蔡 ,有责无权势必成炮灰;第三 ,为败选负责去职者有之,留任者不少,难有新气象;第四,派系考虑 的布局保障蔡英文对2024年选举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台面下暗潮汹涌才正要登场。该报认为 ,赖清德现在几乎可以说 是2024年选举民进党唯一的候选人,蔡英文看似也没有要阻挡,但是找来陈建仁“组阁” ,又纳入曾经 的“大阿哥”郑文灿担任陈 的副手,看在4年前曾吃过闷亏 的赖清德眼里 ,恐怕很难不多做联想。
《联合报》28日发表社论称 ,新“内阁”的组建仍 是蔡英文只手主导 ,所以究竟是姓陈还是姓蔡,已难分难解。重点在于作为蔡英文“挡箭牌” 的苏贞昌已经失去功能 ,换上笑脸迎人的陈建仁 ,至少可以纾解一些民怨,“但这面新挡箭牌能撑多久,也无法太乐观” 。(环球时报)
文化过客的目光与足迹——读《遥远 的彩虹班》******
【光明书话】
作者 :谈凤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地 的时事新闻瞬间传播 ,风景生活也都可以一览无余。虽然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 ,但是对于一方水土的深刻认知,唯有真正踏入才能有切身感受,而且这份感受不仅是关于异域,也连带着我们的故土 ;不仅关于我们的所来、所在 ,也关于我们的所往 。作为异国他乡 的匆匆过客 ,会有属于过客 的新鲜而独到的目光,甚至也可能会留下过客的美好足迹,找到未来 的行走方向。荆凡以自身南非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儿童小说《遥远的彩虹班》就铺展着这样 的目光 ,铭刻着这样 的足迹,也昭示着作者对教育和文化 的多重思考。
《遥远的彩虹班》 荆凡 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一
这部小说中 的异域不 是我们颇为熟悉的西方欧美国家 ,而 是相对冷门 的非洲最南端。南非因其先后被荷兰和英国殖民 的历史及世界各国移民的当代交汇,带来众多的民族和种族 ,美丽的南非成了民族的大熔炉 ,被誉为“彩虹之国”。故事的主人公苏远母子来到南非开普敦 ,领略了南非 的山海 、草原 、野生动物等绮丽的自然风光 ,这些炫目的热带风光让他们惊叹和沉醉,但无法抚慰他们在异国 的孤独和渴望。
苏远一家在南非除了和一些中国朋友来往 ,也结识了南非当地 的外国朋友,同胞乡情和跨国友谊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情调和温润的感动 。苏远一家对于文化有着开放的眼光,他们参观南非 的艺术博览会 ,拜访南非祖鲁民族 的友人 。“彩虹之音”一章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不同民族之间 的文化艺术交流,尤其是多民族 的音乐展示 。音乐既凸显了民族 的特色 ,同时也消泯了民族 的隔阂。相互尊重 、相互欣赏 、相互帮助,是他们 的国际交往准则。苏远爸爸在外地得了疟疾 的危难之际 ,南非友人不离不弃地关照;在苏远母子骑车和开车遭遇危险之时 ,好心人伸出了援助之手 ,让他们感激万分;苏远妈妈也接受了外国邻居的孩子进班学习中文的请求。作者以苏远一家在南非的两年生活经历来展现南非社会 的风土人情 ,目光中大多 是欣赏,但也有对于社会治安等问题 的批判 。
身在异国 ,真正让苏远母子心心念念 的, 是“母语中文”这片根植于文化土壤中 的“精神家园” 。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 的家园”,语言 、存在 、思维三位一体。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甚至主张哲学的本质就 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想 的表达, 是整个文明 的基础 。《遥远 的彩虹班》并非旨在探讨形而上 的哲学,而 是立意在于与语言紧密联系的文化。苏远到达南非后,需要学习英语来更好地融入当地学校和文化;但 是在情感上 ,他更倾心于自己 的母语 ,更加觉察到中文的美和亲切 。这是目光在两种文化之间逡巡过后的自然选择,母语联接着我们 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定居南非 的华人家长都希望下一代的孩子能够学习中国语言 ,以了解和承接民族文化之根;而外国友人则出于对中国的好奇和喜爱而希望能学习中文。林如荠在开普敦开设 的中文学习班收了七个不同肤色和身份 的孩子 ,但相同 的是他们对于中文的热情 。林如荠没有把中文当作交际语言来教授,而 是用心地选择中国诗词 ,传达语言本身及其内在 的文化底蕴之美 。从语言哲学来说 ,语言 的表达方式不同,世界显示的方式就不同 。中国古典诗词显示的是优雅 的诗意、含蓄 的情致,可以让孩子们触摸中华民族的文脉 ,感受其隽永的气韵 ,增益其对于中国 的亲近之心。
小说节奏舒缓 ,作者没有刻意设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是以散文般的笔致平实地讲述苏远母子的过客生活 ,而学习中文则成了作者构想主体故事 的情节线索,尤其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更是集中笔力 ,层层推进地烘托这一事件之影响与意义。苏远一家临回国前 ,费尽周折地去寻找老师来延续“永远的彩虹班”。他们回顾过去:“两年上课 的时光像彩虹一样闪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光,在三个人的脑子里闪过——在异国他乡的汉语荒漠里,他们竟然在这小小的书房里挖出了一口母语 的井 ,养育了一片小小 的 、小小 的绿洲 。”作为过客 ,这片“中文绿洲”是他们在南非开普敦这个异国他乡留下的足迹 ,是他们的不舍,也是欣慰。
二
在异域土地上,苏远母子也留下了成长 的足迹 。从初来乍到时对于陌生世界 的忐忑、遭遇危险时的惊恐,到和南非友人交往中 的融洽,再到建立中文学习班之后的适应,尤其是在中文的学与教中找到了自身的根基和价值 。苏远变得更加自信大方,林如荠也在一连串的考验中,找到了作者所言的“自适”。很多时候,生活环境的变化 是对成长的一种催化剂——无论是对大人还 是孩子,逼着我们走出熟悉的舒适区,去面对和接受新的挑战。这需要勇气 、耐心、智慧。在不同文化的对照甚至碰撞中,我们需要清醒地辨识自身文化 的优异与缺失 ,去芜存菁地吸收异域文化以取长补短 ,在保持自己身份之际又扩展自己的世界,并思考可以有何增进文化交流的作为并付诸实践。
南非是一个盛产宝石 的国度 ,在这部以南非为地点 的小说中,苏远欣赏过南非自然界 的奇特宝石 ,钟情于母语中文这块熠熠闪光 的文化宝石,也珍爱跨越国界 的友谊 的宝石 。《遥远的彩虹班》的“遥远”其实暗含了远与近: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发展了对于自身母语文化 的“亲近”,也生发了和异国文化及友人 的“亲近” ,而“彩虹”的丰富颜色则代表了多元文化 的包容。小说中多次写到南非的圆形田地:“田地中 ,有 的圆则和别 的圆相互拥抱着。还有 的,三三两两 ,各种排列组合 。这些特别 的田地 ,有 的满圆碧绿 ,有 的整圆金黄,也有的被对半劈开 ,在同一个圆里种了两种不同颜色 的作物。”这一描写看似闲笔 ,实则是神来之笔 。新奇 的圆形田地既是南非 的一种特色地理风貌,也象征了在这片土地上各色文化的兼容并包 。圆形代表了圆融与和谐 ,而各种色彩的圆更是体现了当今世界所需要的和谐并存、美美与共的兼容并包精神 。因此 ,《遥远 的彩虹班》是融汇了中华民族气韵与当代世界气象的文化与情感的结晶。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