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才 是最潮!中外学者剖析东西文化吸引力之变******
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阚枫)“国潮才 是最潮 ,华流才 是顶流” ,这句中国年轻人常挂嘴边的网络流行语能折射出,近些年来,东西方文化吸引力 的悄然变化 。日前,来自中国和伊朗 的学者在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中 ,剖析了东西方文明交往中,东方文化的自信回归 。
“我年轻的时候,还能听到很多老年人将煤油叫洋油 ,火柴叫洋火,‘洋’字代表了一种我们说不出 的洋气感,这其实就是文化吸引力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说 。
邢广程表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往 ,必然会产生文化撞击,强势文化对弱势文明构成吸引力,近代史上 的中国长期闭关锁国,文明进程落后于世界。一方面 ,国民产生了一种不自信或者很自卑 的文化心理 。另一方面 ,也有部分国人出现崇洋媚外 的文化心理 ,“土”和“洋”之间形成强烈心理反差。
文化心理变化源于发展水平提升。邢广程说,新中国成立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 ,中国把握住历史机遇 ,实行全方位 的改革开放 ,中国不仅在经济水平上获得长足发展,在科技 、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 的成就 ,随着国人更深度地融入世界 ,人们对西方的认识也更深入 、更客观 。
“现在我们常说‘平视世界’ ,从文化角度解释,就 是我们可以更客观地将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和我们平等交流的文明载体来看待 ,东西文化吸引力不是单向的,而 是双向、多向的 。”
邢广程说 ,从过去的“仰视”到如今的“平视” ,支撑这种心态变化 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中国崛起 ,40多年来 ,中国尝到了改革开放 的甜头,尝到了全球化的甜头,尝到了文明互鉴的甜头,开放 的大门会越开越大 ,而文化自信的程度越高,中国也更有理由也有义务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多中国贡献。
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冀开运表示,近500年来 ,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全球范围内侵略剥削 ,不少古老文明备受压制 ,不过,这一过程客观上也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觉醒,主动积极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成果 ,结合自身文化特征 ,探寻到适合自身发展 的现代化道路 ,这个过程本身也说明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 。
长期从事东方艺术研究 的伊朗艺术研究院助理教授、东方部主任纳思霖表示,强调保护自己的文化、语言和文明 ,但这不意味着封闭,不同文明之间应在互相尊重 的前提下密切交往 。
“文化自信的回归是个很好 的提法 ,其实 ,我们现在常说 的美国文化,历史不是很长 ,只有几百年,甚至都无法称之为文化 。中国、伊朗都有几千年深厚的文明积淀 ,应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东方文化。”纳思霖说 ,现在 的东方应该更有自信将更多东方文化用创新 的形式传播到其他国家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完)
粮食产量连续八年超一点三万亿斤——从丰收答卷看端牢饭碗底气与实力******
冬至时节,寒风瑟瑟。尽管皖北平原温度已降至零摄氏度以下 ,安徽省涡阳县宋来宝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来宝却并不担心庄稼地里的麦苗。“目前田里 的麦苗80%以上 是壮苗,抗冻性强。”
宋来宝告诉记者,2022年他种植了约3000亩小麦 ,苗情长势好得益于前期科学种植,“播种期里,我对农田进行了两次机器镇压,土壤上实下松 ,保温性更好,确保麦苗能够安全越冬。”
粮食安全 是“国之大者”。今年,我国有力克服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 、局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 ,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 ,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彰显了端牢中国饭碗 的底气与实力。
耕地 是粮食生产 的命根子。去年底召开的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抓好粮食生产 ,明确要求“稳定粮食面积”。
今年,中央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 、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400亿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强化耕地用途管制 ,通过退林还田 、间套复种、农田连片整治等方式,挖掘面积潜力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1.9万亩 ,增长0.6%。
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 ,也要提质量。今年以来各地加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农业高质高效奠定基础。到2022年底 ,我国高标准农田将累计建成10亿亩。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马坨店村,老书记刘兆云望着阡陌纵横、路畅渠通 的农田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实施方格布局 、完善田间灌排设施 、整修农田道路等工程措施 ,达到地平整 、土肥沃 、水畅流、路相通 的标准,极大提高了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 。“现在1个小时就能浇完一亩地,不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了效益 ,还解放了劳动力,粮食产量和亩效益也大大提高 。”刘兆云说。
向良田要粮,也要向科技要粮。从智能农机 、植保无人机等新装备 的推广 ,到保护性耕作 、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 的运用,依靠农业科技不断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成为粮食连年丰收 的关键密码。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小麦越冬保障上,现在我们更加注重因地因苗科学管理,针对弱苗 ,在温度适宜时将增施叶面肥促进麦苗由弱转壮。”宋来宝说 。
在北大荒集团 ,无人种田、无人收割等智慧生产方式已大量应用,5G 、北斗导航 、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服务团队的加盟 ,形成了各方支撑粮食生产的合力 。当前,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 。我国整体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突破61% ,农业科技研发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
着眼未来 ,我国稳定粮食生产仍然面临一些风险挑战,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抓紧抓牢粮食生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党 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近日召开 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
“要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必须要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确保三大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 ,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 ,粮食产能要持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说 。(记者汪子旭 水金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