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彩中心—用户注册- - (中国)行业领导者
购彩中心—用户注册2023-01-31 16:05

购彩中心—用户注册

四川发挥资源优势 打响少数民族村寨品牌******

  中新网成都1月4日电 (王利文 何芦恒 高嘉琪)作为西昌火把节体验点之一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白庙村,近年来依托独有 的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 ,网红民宿、民族文化演艺中心等“网红打卡地”与山水 、稻田的诗画乡村相映成趣 。白庙村彝家美食农家乐老板丰福全透露 :“节假日每天能接待四五桌人,一年至少收入七八万元。”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凝聚着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 ,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紧密衔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重要窗口和有效载体。近年来,四川积极发挥少数民族村寨资源优势,推进民族地区全域旅游与生态经济发展“多点开花”,带领当地居民吃上了“旅游饭” 。

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的藏族特色建筑。 唐启浩 摄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的藏族特色建筑。 唐启浩 摄游客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羊茸村游玩。 唐启浩 摄游客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羊茸村游玩。 唐启浩 摄羊茸村妇女在做民宿管家,正与游客交流。 唐启浩 摄羊茸村妇女在做民宿管家 ,正与游客交流。 唐启浩 摄

  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是川西高原最早启动乡村旅游的涉藏区县之一。矗立于山野的碉楼藏寨是丹巴县最具嘉绒藏族特色 的乡村风光,“大渡河第一城”“中国最美景观村落”“美人谷”等旅游形象品牌已成为其代名词。丹巴罗布民宿位于丹巴县甲居镇甲居二村 ,红白相间 的院墙和别致 的碉窗展现着嘉绒地区古老的建筑文明。看着停满自驾游游客车辆 的院子 ,返乡创业 的老板罗布很是感慨:“发展特色民族村寨 ,不仅提高了收入 ,也弘扬了我们嘉绒藏族古老的文化。”

  “游客在藏寨感受锅庄舞蹈 、体验藏绣和酿酒技艺 、参与赛马节等活动 。”甲居二村党支部书记曾明富介绍 ,村中像罗布民宿这样特色鲜明 的独栋嘉绒藏寨有50余户。旅游旺季 ,全村每天要接待上千名游客 ,日收入超过20万元。

  在广袤 的四川民族地区,一个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像一粒粒珍珠串起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在被誉为“向幸福出发之地” 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羊茸村是嘉绒藏族聚居村 ,曾因山高路远 、交通不便 ,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2013年,在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的支持下 ,500万元民族类专项资金投入到当地民族村寨建设 。如今的羊茸村 ,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型,2021年旅游总收入达638万元 。

  据羊茸哈德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现场运营总监诺布卓玛介绍,客人喜欢体验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 ,亲手磨青稞、做糌粑,去山谷徒步、野餐 、放牛 、种地。“我们根据市场需要推出了特色体验项目和特色住宿,非常受欢迎 。”

  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 的当下 ,像羊茸村这种依靠旅游发展致富的民族村寨正在四川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截至2020年底 ,四川有124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1年,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在《关于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要聚焦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力度 ,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100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

  随着四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全面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 ,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完)

方圆30公里仅27人 探访内蒙古首个戍边夫妻警务室******

  (新春走基层)方圆30公里仅27人 探访内蒙古首个戍边夫妻警务室

  中新网阿拉善1月17日电 题:方圆30公里仅27人 探访内蒙古首个戍边夫妻警务室

  中新网记者张林虎

  “都得收拾干净了,新年要有新气象 。现在我们守边 的条件越来越好,商店 、卫生室、图书室、快递投放点,应有尽有,新 的一年一定会更好。”李文娜一边收拾“职工小家”一边说。

  兔年将至 ,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戍边夫妻警务室民警徐乃超和妻子李文娜早早起床 ,“90后”夫妻俩将警务室和“职工小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用特有方式送上新年祝福 。

图为内蒙古首个戍边夫妻警务室举行升旗仪式 。 阿拉善盟公安局供图图为内蒙古首个戍边夫妻警务室举行升旗仪式。 阿拉善盟公安局供图

  2022年年初 ,为了稳边固防,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决定在边境前沿建设抵边警务室,徐乃超得知情况后,主动申请前往一线 ,这也得到妻子李文娜的支持。

  事实上,从警14年,除去去非洲利比里亚维和的一年 ,徐乃超一直在荒原戈壁摸爬滚打 ,行走在守边戍边和堡垒户之间 。他与李文娜从恋爱到结婚,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超2个月。

  作为一名辅警 ,以及一名移民管理警察警嫂,李文娜承担着工作和生活的重任 ,也承受着与丈夫 的长期分离。“他要去茫茫戈壁屯垦戍边 ,我们见面机会更少了 ,索性就决定跟他一起去。”

图为徐乃超和李文娜。 阿拉善盟公安局供图图为徐乃超和李文娜。 阿拉善盟公安局供图

  一片天,一条路 ,五间砖房支口锅,两人一狗一台车。就这样,内蒙古首个戍边夫妻警务室正式成立。

  警务室驻扎在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查汉扎德盖嘎查 ,周边交通信息闭塞 ,大漠戈壁纵横,气候环境异常恶劣,人烟稀少 。

  初来乍到的徐乃超夫妇需要对3145平方公里 的边境管理区、103公里的边境线踏查走访,熟悉管辖区里的一切事务 ,担负着治安维稳和边境管理工作任务 。

  “这里生产生活极度不便 ,我们吃水需要到15公里之外拉,警务室方圆30公里 ,仅有8户27人。”徐乃超说 。

图为夫妻俩打扫“职工小家”。 阿拉善盟公安局供图图为夫妻俩打扫“职工小家” 。 阿拉善盟公安局供图

  为更好地服务农牧民 ,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在戍边夫妻警务室成立了“职工小家” ,成为联系边境地区干部职工、开展帮扶服务 的前沿阵地 。

  “职工小家”位于中蒙边境线附近 , 是内蒙古距离边境线最近的“职工小家” 。

  浇树、喂羊 、剪驼绒……“职工小家”成立后,徐乃超 、李文娜开始开展帮扶服务 。经过朝夕相处,夫妻俩很快掌握了当地 的基本情况 ,完成了从“外来客”到“贴心人”的角色转变 。

图为夫妻俩打扫“职工小家”。 阿拉善盟公安局供图图为夫妻俩打扫“职工小家” 。 阿拉善盟公安局供图

  “额吉,这是我从旗里给您带的药 ,记得按时吃 。”

  “叔,剪羊绒人手不够 ,您就说 。”

  ……

  年逾古稀的敖云高娃患有慢性疾病,李文娜就用医学知识为老人义务辅助理疗 ;牧民巴图孟和家中人手不够 ,夫妻俩就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上门开展义务劳动。

  由于生活不便,夫妻俩又先后又申请建成党员E站 、救助站 、商店、快递点等 。

  “这里配备了图书、医疗器材 、生活物资,成了农牧民的集结站 。”李文娜说。

  在牧民眼里,“职工小家”已经成为他们眼中 的第二个家,一个处处体现温馨、凝聚民心的温暖小家 。“这里就 是我们牧民 的娘家,有啥急事难事 ,首先就要来这里寻求帮助 。”牧民恩图格日勒和乌仁说 。

  “我今天巡查了23公里边境线 ,一切正常 。”

  “徐警官 ,边境线附近有一辆外地车辆 ,你快过来 。”

  ……

  “其实 ,我们 是和牧民们一起在守边疆。”徐乃超说,农牧民在收获民警夫妻关心关爱的同时 ,也在尽心尽力地帮助守护边境安宁 。

  戍边期间 ,夫妻俩每天都体会着戍边工作的乐趣和充实 ,他们还救助了一只腿有残疾的大型贵宾犬 ,取名“李富贵” ,成为生活中 的陪伴。

  在徐乃超和李文娜看来 ,边境 的安宁,牧民 的需要,就是他们坚守的动力 。

  新 的一年 ,徐乃超 、李文娜夫妻二人依然行走在祖国 的边境线上 ,用心守护安宁,用爱诠释责任 ,在维护边境稳固 的同时 ,也收获着幸福、赞誉和感动 。(完)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购彩中心—用户注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