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赋能边疆高质量发展******
作者:柴真(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
党 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教育 、科技、人才事业进行一体化部署。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高校作为培养和集聚人才的主阵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 。只有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 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
地处西部边陲的石河子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为屯垦事业培养汇聚大批英才 。73年砥砺奋进,学校初心不改,努力建设具有兵团特色的人才高地,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
精心育才 ,谋长远之计
人才 是支撑发展 的第一资源 ,关口前移,源头施策 ,就必须持续加强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 。石河子大学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培养造就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和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 ,学校新增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27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新增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60%以上 的毕业生留在新疆和兵团建功立业 ,真正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人才、留住了人才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石河子大学将以党 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 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深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精准提拔一批 、全力帮扶一批、重点奖励一批 、全面培养一批 、柔性引进一批”工程,通过对口支援计划 、部省合建计划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青年创新拔尖人才计划 、“攀登计划”等政策,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新进人才的自培力度 ,实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的全面优化 。同时 ,学校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用兵团高校的红色底蕴启智润心、培根铸魂 ,以兵团精神育人导向深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学科动态调整对接国家 、兵团战略发展和区域人才需求 ,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 、能吃苦、肯奋斗的紧缺人才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以及民生急需 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
多方引智,汇发展合力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才能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 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多年来 ,石河子大学坚持用好用足西部和兵团人才政策 ,完善学校配套措施 ,国内外引智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 ,学校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双聘院士1人、院士工作站在站院士3人 ,引进国内绿洲学者107名、国外绿洲学者2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增加6% 。其中 ,“面向绿洲生态 的农业化学品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实现了学校在国际人才引进方面的重大突破 。
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石河子大学将继续在汇聚人才上发力 。通过“绿洲学者”“聚贤工程”等项目,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流入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事业的拴心留人作用,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将高端人才引进与事业平台搭建有机结合 ,以一流学科为引领 ,以“高峰 、高原、高地和培育学科”四级学科生态体系为基础 ,以博士点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文科基地建设为抓手,全力为一流人才提供一流创新平台 ,实现人才发展与平台建设相互促进 、共同提升。持续深化改革 ,推进落实放管服,健全评聘考贯通的考核评价机制 ,扎实做好评价考核激励后半篇文章,营造更加多元、更加开放,也更具吸引力 的人才成长环境 。
人尽其才 ,显时代担当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 的策源地 ,如何更好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必须回答好 的时代命题 。石河子大学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 的办学理念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智力优势,引导师生把论文写在边疆大地上,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石大智慧和力量 。
2022年 ,石河子大学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合同总经费比去年增加30% ,创历史新高 。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学校以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服务项目为抓手,发挥科技服务社会功能,赴基层连队、村庄重点围绕特色林果、设施农业 、医疗综合服务等方面开展科技服务,共培训基层职工 、农民9000余人次 ,服务带动农户5600余户,共带动受援对象增收近300万元 ,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 的转化 ,助力区域产业大发展 。
党 的二十大为学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指明了方向。学校将着眼科研创新长效机制的建立 ,加强有组织科研,积极参与“揭榜挂帅”项目 ,主动承担国家 、兵团重大科研项目 ,努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产出更多具有标志性的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兵团产业特色,学校将在荒漠生态、盐碱治理与农业提质增效、健康养殖 、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应用技术推广与示范;瞄准区域长远发展需求,学校将继续推进兵团能源发展研究院建设,配套设置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和科研转化上双管齐下 。以科研团队为基础,以学校合作企业 、“访惠聚”工作队和定点帮扶单位为基点,学校将持续组织专家教授深入基层团场和地方县(市)开展技术推广、培训和咨询服务,深化“专家+工作队+职工”“技术+产业” 的科技合作模式,为兵团经济增长、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源源不断 的动力 。
踏上波澜壮阔的新征程,石河子大学将深深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继续扎根兵团,赓续红色血脉,以更有激励性 的人才培育机制、更有吸引力 的人才引进政策 、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平台 ,书写好不负党之所期、国之所系 、民之所愿的“人才戍边”新篇章 。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9日 05版)
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今天(12日)召开,会上首次发布了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可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此次调查 ,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利用了20多年海洋地质调查实测 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创新提出了符合中国海域地质条件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方法与适宜性评价方法,首次系统 的评价了我国海域三个级别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袁勇:我们主要是针对我国海域18个主要沉积盆地进行了评价 ,预测我国海域主要沉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有2.58万亿吨。具备一个 是地壳稳定性好,第二个是地层的厚度大 ,第三个构造地层圈闭多 ,这样 的话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潜力就会相对比较大 。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就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 ,把捕集到的二氧化碳直接注入至地下800米到3500米深度范围内 的陆上或海底咸水层 ,是国际公认的有效促进碳减排 的重要措施 。(央视新闻客户端)
购彩中心—用户注册地图 |